秋高氣爽之養肺食帖

秋天來了,中醫五行理論,正是養肺的季節,秋天因為天氣燥熱容易傷肺,所以,氣管虛、體質不好的人,容易出現久咳難癒的症狀,因此除了就醫之外,平常生活習慣及飲食方面,也可針對季節屬性作些調整。

秋高氣爽,中醫理論是屬於養肺的季節。

文/陳萬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片來源/Pixabay

秋天來了,中醫五行理論,正是養肺的季節,秋天因為天氣燥熱容易傷肺,所以,氣管虛、體質不好的人,容易出現久咳難癒的症狀,因此除了就醫之外,平常生活習慣及飲食方面,也可針對季節屬性作些調整。

所謂養「肺」,在中醫並不是單指肺臟這個器官,還包括鼻子、鼻腔等上呼吸道。秋天的氣候比較乾燥,空氣濕度也降低了,吸入體內的空氣中水分相對不足,呼吸道黏膜因為缺乏滋潤,如果體內津液又不足,黏膜分泌的黏液滋潤比較少,呼吸道就容易發癢而導致咳嗽,通常這種咳嗽的痰較少,大多屬於乾咳。

除了呼吸道外,人體其他部分也可能因為胃津不足而覺得乾燥,例如咽乾、嘴唇乾裂脫皮,大便也可能乾硬。再者因為在中醫理論中,肺主皮毛,因此「秋燥」除了影響呼吸道系統之外,體表皮膚也可能因為秋燥出現乾癢不適的症狀。經常可以發現這些乾燥症狀,即便喝了水也無法真正緩解,這個時候就必須從體內補充,才有辦法治療。

白色食材,通常都具有潤肺的功效。

台灣由於屬海島型氣候,秋天常有秋颱搗亂,秋天雨水多,這時倒是會有「濕邪」。所謂「濕邪」是指外來水氣濕潤入侵人體而引起,而「濕邪」最常誘發的身體反應,以過敏性鼻炎及慢性支氣管炎為多,這也是過敏體質的人,在夏末入秋之際,常會因為過敏症狀增加了身體不適感。

秋天另一個特徵是早晚溫差大,在這種天候狀況時,也很容易不小心就被風寒侵襲,導致感冒不舒服,也特別容易讓過敏性鼻炎在早、晚溫差最劇烈的時候發作。這些都可以透過養肺,來補其不足之處,才能抵抗濕邪,不讓風寒侵襲。

中醫理論藥食同源,除了中醫師開具調理處方之仆,日常飲食如果能夠按五行原理搭配,也能大大的改善體質,增強抵抗力。中醫說肺屬金,對應於「白色」,實務上也發現秋天多食用白色食物,可以預防或治療秋燥傷肺,但是因為白色食物大多寒涼,有虛寒體質的民眾不宜食用過度,而且最好加熱後食用。常見具有潤肺效果的白色食物包括:梨子、百合、杏仁、山藥、茯苓、白芝麻、洋菇、白木耳、白蘿蔔、白菜、甘蔗等。

以下是四種常見而且價格也算親民的秋補食材,秋天可以適量補充。

水梨

梨子是解秋燥的聖品,當秋燥出現口渴、便秘、乾咳等症狀時,可以適量食用水梨。但因為梨子性質偏寒,所以,體質虛寒的人不宜生吃梨,必須透過隔水蒸過、煮湯;另外,有長期腹瀉的人,也不宜多吃水梨,多吃可能導致腹瀉加劇。

百合

百合是食物也是常用的中藥材,具有養陰潤肺止咳,清心安神的功效,可治療燥熱咳嗽及乾咳等症狀。在現代藥理研究中發現,百合含秋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,有鎮咳止喘的作用。

冬瓜,既便宜又養生的平民食材。

冬瓜

冬瓜具有消熱痰、止咳嗽的功效,可治療肺熱咳嗽,痰黃黏稠等症狀。不過,體質虛寒或胃弱易瀉的人不要吃太多。

白木耳

白木耳具有生津潤肺、滋陰養胃的作用,適用於肺燥乾咳、胃腸燥熱便秘等症狀。如果感冒怕冷、痰多清稀的人,最好避免吃銀耳。

住記了嗎?下次逛市場,多帶些當令食杯回家,和家人一些分享,既美昧又養生喔。

白木耳,體質畏寒的人要避免。